“我们可能天各一方,却仿佛血脉相连;我们可能从未交集,却好似连着命运之线。得知和您的骨髓配型成功且您愿意为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我深深地被您的大爱所感动,我有救了!……”
8月31日,王夏超在浙江省中医院顺利完成300毫升造血干细胞的捐献,成为我县第5例、浙江省第597例、全国第1014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他也收到了患者寄来的感谢信。
“通过这封饱含深情的信,我得知我的‘有缘人’正面临疾病的折磨,我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挽救他的生命。”王夏超动情地说。
为陌生人带去生的希望
8月31日早上10点30分,记者在浙江省中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工作室见到了王夏超。此刻的他正躺在病床上,两只手臂均插着无菌橡胶管,一旁的采集器发出“滴滴”的工作声,承载着生命希望的血液缓缓地从他的手臂中流出,顺着橡胶管又流入机器。经过分离机的处理,深红色的造血干细胞被一点点采集出来。4个小时后,这些“希望的种子”将被工作人员放入专用储存箱,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手中。
今年40岁的王夏超是一名退役军人。2003年退役后,曾在县公安局原拔茅派出所做过4年辅警。2007年,为积极响应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的号召,他辞职开办起一家收购铝材的小工厂。
“我第一次无偿献血是在当兵期间,那时部队里有战友急需用血,我想都没想就冲上去献血。”回想起第一次献血经历,王夏超说正是在这次事件中,他了解到无偿献血的意义,此后,他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
虽然平时忙于生意,但王夏超坚持每年献血。十几年间,他选择每次捐献全血400毫升,到目前为止,共献血7200毫升。
2013年2月,王夏超申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并成为一名捐献志愿者。他说,当时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就决心一定要参与其中,“对我来说能够救人就是一种荣誉。”
一通电话开启爱的接力
一份志愿书将两个陌生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今年6月,王夏超接到县红十字会的电话,称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已经和一位患者初配成功,并询问其是否有捐献意愿。
“因为这是十万分之一的配对成功概率,必须要救!”在得知自己与患者配型成功时,王夏超欣然同意。在他看来,这间隔7年的“种子”终于发芽了,这是不可多得的缘分,也是7年前自己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初心。
在捐献之前,王夏超还经历了一系列的高配、体检等环节。8月27日,他赶赴杭州,正式签订捐献协议。按照造血干细胞采集要求,王夏超需要提前注射5次动员剂,而在此过程中会出现腰腿疼痛、浑身乏力等不适症状。“和能够挽救他人生命相比,这点罪不算什么!”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夏超这样说。“生命的种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一次伟大的传递。
无私奉献爱心,点燃生命火种。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王夏超完成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几天的等待终于完成心愿,心里很开心,希望后面会有好的结果。”王夏超说。
呼吁大家传递善的力量
记者从工作人员处得知,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王夏超的工厂处于停工状态,对于生意人而言,停工一天意味着要亏损一天的利益。聊起这些,王夏超表示此行并不后悔,“救人一命,这是大事。”
当问及家人是否支持时,他说:“家里人都能理解和支持我,这次我原来想带着儿子一起来,让他看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整个过程,也给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但临近开学他没有时间就错过了。”
此次捐赠造血干细胞,王夏超的弟弟王小超全程陪同,亲眼见证了哥哥的伟大行为。他说:“在我哥的影响下,我也曾去献过血,只可惜因为身体原因未能献血成功,我感觉有些遗憾。”而县红十字会赈济救护科科长陈良玉则说:“王夏超的这种牺牲个人利益去挽救他人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面对社会对他的种种称赞,王夏超这样认为:“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凡而美好的事,希望我的这次行动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的基数大一些,生命的希望就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