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午,在湖塘街道宾舍村出现了让人动人的一幕。亲人、邻居、红十字会志愿者等众人向刚刚逝世的老人朱金土深深三鞠躬,与他作最后的道别,随后,他便被推上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车,从那一刻起,他成为让人尊敬的“大体老师”,他的生命也将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
众人致敬 送老人最后一程
当得知遗体捐赠的车辆已经从杭州开出时,我们差不多在上午11点30分左右到达老人朱金土的家中。
“一把年纪了思想这么好,不容易的。”“捐遗体这种事情,我家里人不同意的。”老人的家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他们纷纷议论着老人捐献遗体的事。
此时,老人的妹妹朱茶花出门迎接了我们。“你们来送我舅舅(农村人按孩子辈分喊的称呼)最后一程,真的谢谢你们了。”朱茶花应该是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没有过多悲伤地带我们去看了老人最后一眼。
老人被整理得十分干净,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5月19日,舅舅摔了一跤,到了医院也不配合,只好回家休养,找了赤脚医生帮忙治病。”朱茶花说,许是年纪大了,以前从不生病的老人在摔了一跤后,精神大不如从前,直到当天凌晨5点,老人终究还是离开了。
朱茶花讲着讲着,有些动容,但她没有掉眼泪。“舅舅的思想境界是高的,在生前就成为了遗体捐献的志愿者,所以我要替他完成这个遗愿。”朱茶花说。
12点多,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车驶入宾舍村,来到了老人家。医学院的姜老师拿着一叠资料进入屋内。“我们还是有一些手续需要办理,同时,也有一些事项要告知给家属。”姜老师说。
“遗体捐献一般摆放3年,3年后我们会将遗体进行火化,当然,这一切我们还会再次通知家属。”该签的文件得签,该了解的事项得了解,大约20分钟后才完成了繁琐的手续。
随后,老人被抬入了一个黑色装尸袋中,慢慢推向车子。有人提议,“我们送老人最后一程吧。”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所有人肃静,站立,向老人三鞠躬,纷纷致以崇高的敬意。
“你的死是光荣的。”看着慢慢被拉上车的遗体,妹妹朱茶花说。
老人随着车子慢慢远去,老人的外甥女小声嘀咕了一句:“舅舅还能再活三年。”
四年前,兄妹两人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
在宾舍村,朱金土和朱茶花两兄妹早已成为“传奇人物”,原因是4年前,他们就成为了村民口中思想境界不同常人的人,成为了村里最先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的人。
“生要完肤,死要厚葬。”一直以来,遗体捐献都不被很多人理解,尤其是像两位老人这样没有经济压力,家庭条件尚可的要捐献遗体,更让很多人不理解。当问及朱茶花,兄妹俩为什么同时有着捐献遗体的想法,她爽快地回答:“因为感恩。”
朱茶花说,小时候家里穷,虽然母亲生下不少兄弟姐妹,到后来也只剩下她和哥哥两人。因为哥哥一直不太聪明,在她13岁时母亲过世时,留下了要照顾好哥哥的遗言。言而有信的朱茶花一直记得母亲的嘱托,便担负起了照顾终身未娶的哥哥朱金土的责任。
之后,政府关爱老人,将朱金土纳入低保户,而朱茶花的退休工资一加再加,在她看来,这都是享了国家的福。尽管大字不识几个,她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想法,比如捐献遗体。
“有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捐献遗体给国家,也算是给社会做点贡献。”听见妹妹这么说,那时的朱金土也表示了极力赞同。“反正烧了也是一把灰,遗体捐赠,我也愿意的。”当时朱金土的回答就让朱茶花挺吃惊,但也挺欣慰的。
听说两位老人的心愿后,16年11月24日上午,我会工作人员特意赶往湖塘街道宾舍村,将相关资料送到老人们的手上,并指导他们填写了表格。完成相关手续后,两位老人正式成为遗体捐赠志愿者。
遗体捐献,留给人间最后的礼物
遗体捐献,被众多受捐者誉为“献给生命的礼物”,也是让逝者的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方式,我想,这也是捐献者们留人这个人间最后的礼物。
在1982年召开的北京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48位市人大代表,联名签署了《捐献遗体,供医学之用》的倡议书。这38年间,人们对于遗体捐献的思想转变,似乎比之前几个世纪积累的转变还要大。
从土葬到火化,从火化到捐献,人们的观念在慢慢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为延续“生命”传递“爱心”。自2018年开始,捐献人体器官(遗体)的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共有27例捐献人体器官(遗体),其中遗体捐献6例。
逝者已矣,遗体捐献者们在选择奉献的同时,也开启了延续希望的旅程,生命以这种方式再度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