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体器官捐献?
人体器官捐献就是当一个人去世后,将其功能良好的器官以自愿、无偿的方式捐献给国家人体器官捐献管理机构,用于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够延续生命,改善未来生活质量,并且能继续贡献社会。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开展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是指面向社会公众在其身故后自愿的器官捐献,不涉及活体器官捐献。
■为什么需要您的支持?
医学不断进步,但是仍有不少疾病是无法根治的,例如器官衰竭,器官移植便是患者唯一的希望。
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只有一万例左右,大多数患者依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生命,更多的患者在焦急和苦苦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 捐献器官是对病人和家属最大的恩赐。
人一旦去世,他的所有器官对于死者已再无维持生命的功能,但对于等待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
为帮助这些病人,你可以表明意愿,在去世后将器官捐献出来,相信你的家人会理解和支持你的善良意愿。器官捐献可以遗爱人间,为他人点燃希望。只有得到你和你家人的支持,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才有望重获新生。
■人体器官捐献有哪些方式?
包括两种情况:①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通过书面自愿申请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并且没有撤销该登记,待其身故后进行的人体器官捐献;②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器官,待其身故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达成一致意见,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的人体器官捐献。
■捐献器官需要符合什么条件?
人体器官捐献对年龄没有绝对的限制,主要视捐献器官的可用性而定。原则上,有关器官功能良好,要求没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严重传染病,没有癌症(除原发性脑肿瘤)。志愿捐献登记时无需进行体检。临终状态时,会有于评估组织的专家评估器官是否适合捐献。
■一个人若签了器官捐献自愿书,一旦遇上意外,医护人员是否会放弃救治?
绝对不会。拯救生命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天职,器官捐献只有等所有抢救措施都失败,医护人员与病患亲属开始讨论死亡时,才会被提出。所以曾经表达过器官捐献的意愿绝对不会影响到应有的救死扶伤的医疗宗旨和服务。
■本人有志愿捐献的意愿,需要征得近亲属的同意吗?
志愿器官捐献登记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表达身故后器官捐献意愿的方式,受法律保护。但是器官捐献时,往往需要考虑到近亲属的意见,所以建议告知家属你的决定。
■宗教信仰会不会影响器官捐献?
绝大部分的宗教都鼓励分享和布施。实际上,无论佛教、道教、天主教及基督教都认同器官捐献的精神,并赞颂为造福众生,公德无量之举。
■听说器官移植尚在实验阶段,捐献的器官会被浪费吗?
器官移植医疗技术在我国和我省都已经很成熟,并早已在临床应用。器官移植技术被公认是治疗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器官移植给予病人重生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而且成功率非常高,例如肾脏移植,接受移植的病人一年的存活率在90%以上。
■因人体器官捐献而产生的费用需要由捐献者家人承担吗?
凡捐献者去世后因人体器官捐献而产生的费用,均无须其亲属负担。
■捐献者或其亲属只愿捐献某一种器官,其他器官会被摘取吗?
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可在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上表明自愿捐出的器官种类和数量。此外,在捐献手术进行前,捐献者亲属需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并再次明确捐献的器官或组织,医生会严格按照捐献意愿获取器官。
■器官捐献手术后,是否会令遗容遗体受损,影响丧葬仪式中的遗容?
器官获取时采取严格的外科手术标准,如同病人在医院接受任何的外科手术一样,手术后医师会仔细缝合并且维护外观。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绝对尊重遗体、遗容,并且最后恢复遗体原貌。
■志愿登记器官捐献的同时是否可以登记遗体(组织)捐献?
单纯的遗体捐献是指身故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用于学习或研究的爱心行为。两种捐献意愿是不冲突的,在登记器官捐献时可以同时登记遗体(组织)捐献。目前我省已有多位捐献器官后再进行遗体捐献的捐献者。
■是否可以指定捐献给某位特定人员?
人体器官捐献是大爱的表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移植时需要考虑诸多的因素,如组织抗原基因(HLA)的类型、血型、移植等待者的病情等各种因素,所有捐献的器官都会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发的器官分配系统分配给最适合、最需要的移植等待者。
■器官接受者或其家人是否会发生到捐献者家中进行致谢或慰问,导致捐献者亲属更加伤心难过?
基于尊重器官捐献者和接受者的隐私权,捐献者和接受者的基本信息都会严格保密,医护人员不会透露双方姓名或个人资料,以避免当事人不必要的困扰。如果捐献者和接受者双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会告知捐献者家人有关器官接受者移植手术后的进展,并且可担任“捐”和“受”双方的联系,传递关怀。除非本人或近亲属同意,我们不会将该项捐献的消息主动发布给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