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坚持“阵地+融入” 努力实现红十字文化传播的最佳效应

       近年来,绍兴市红十字会注重发挥红十字文化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推动红十字文化进农村文化礼堂、进美丽乡村、进城市公园、进社区服务网点、进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端等,构筑了集聚集中、有力有效、点面结合的红十字文化传播大格局,形成了在地域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阵地,在时机上把住节点、围绕职能主动融入,通过有效宣传,务实作为,绍兴的红十字事业基础不断夯实。
现将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构筑城市红十字“文化圈”
以越城区蕺山街道为内核,通过“一园一校一社区一环线”,打造城市红十字文化的精神家园。
       (一)建成首个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与绍兴市城市广场管理公司联合,依托爱心企业支持,利用原东大池公园,于2017年建成全省首个红十字文化主题公园。通过主题文化墙、古亭、宣传长廊等介绍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起源、七项基本原则、中国红十字事业和绍兴红十字事业发展等知识,定期更新长廊宣传内容,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以及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场所,让绍兴市民在红十字文化的熏陶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红十字会向社会开放的一个窗口。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陶竞等领导专程前来指导,台湾地区红十字组织、广西柳州红十字会等领导先后前来学习考察。
       (二)建成蕺山中心学校红十字模范校。在该校创建成为省级红十字示范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质提效,建设红十字宣传长廊,巩固红十字志愿活动室和工作室,编印红十字校本教材,开展红十字“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打造红十字校园“传播基地”。
       (三)建设蕺山街道书圣故里社区红十字传播教育基地。利用书圣故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配置AED、红十字养老器材,推动红十字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实现红十字宣传标语和制度上墙,努力成为传播红十字精神、开展红十字服务、推动红十字交流的“道德基地”和“示范窗口”。
       (四)设置市区环城河应急救生宣传点。自2014年以来,我会连续五年在市民休闲、晨练人员集中的老城区一环二环投放救生器材,在急救器材放置点,开展红十字知识宣传,张贴红十字标语,全市累计在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设置急救点百余个,投放救生器材近千件,为群众架起“生命保护网”的同时,也成为重要的人道传播窗口。
       二、建设“博爱展示带”,构筑农村红十字“文化家园”
坚持红十字助推“五星达标、3A争创”,在党建引领之下,推动人道传播进美丽乡村,努力构筑“一县一带一品”的“靓丽风景”。
       (一)以博爱展示带为阵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博爱展示带”,成为新时代“博爱家园”升级版。主动将红十字事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市委中心工作——“五星达标、3A争创”,与市农办联合下发开展“美丽乡村——博爱展示带”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基层组织、人道传播、志愿服务、生命关爱、人道救助“博爱五进”美丽乡村,将红十字救护培训进文化礼堂、志愿服务列入“文明星”考核内容。目前全市已建成“博爱展示带”6条,其中越城区鉴湖街道、柯桥区王坛镇、稽东镇分别投入100多万元,建成红十字标识标牌数十条,均建有文化长廊和文化公园,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在助推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总会王海京副会长誉为新时代“博爱家园”全国样板。
       (二)以农村“博爱书屋”和“博爱救护站”为阵地,融入民生工程。从2016年开始,依托爱心人士支持,先后在诸暨市东和乡、新昌县沙溪镇董村、柯桥区平水镇横溪等地建设“博爱书屋”,累计投入资金10万余元,捐书数万余册,成为农村学校的“精神家园”。2018年,依托香港爱心人士捐助,投入3万多元在4所学校建设“博爱救护站”,设置红十字标识标牌,成为展示红十字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以农村文化礼堂为阵地,融入“四进四送”活动。坚持农村文化礼堂建到哪,红十字宣传、红十字工作就延伸到哪,建立红十字文化礼堂服务项目点114个,深入开展“四有”(有红十字工作站、救护培训点、红十字宣传窗、负责红十字工作的人员)、“四进”(红十字精神、救护知识、志愿服务、爱心救助进文化礼堂)、“四送”(送知识、送技能、送服务、送款物)活动。实施“走村入户心连心、文化礼堂博爱行”志愿服务项目,救护培训列入红十字会文化礼堂教学内容。
       (四)以红十字示范校为阵地,融入青少年教育。市区高校红十字组织实现“全覆盖”,中小学建立红十字会299个,中心学校以上建会率达到99%,创建市级红十字示范校100所,省级红十字达标校65所、示范校33所。广泛组织红十字青少年参与总会报刊社组织的知识竞赛,连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深入开展“我与红十字”活动,红十字青少年“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获评绍兴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五)以救护培训课堂为阵地,融入红十字历史文化。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利用举办各种救护师资培训班的时机,除了严格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救护培训标准化要求设置课程以外,增加10分钟时间宣讲红十字历史文化,介绍绍兴红十字发展历程,开展红十字精神传播。
        三、建立“博爱公益之声”和网上传播渠道,构筑新型红十字“传播阵地”
       (一)利用FM103.5频率,建立“博爱公益之声”。加强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主动联合绍兴广播电视总台FM103.5绍兴私家车音乐广播建立“博爱公益之声”。通过设计宣传内容,预定播出时段,借助电台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为捍卫红十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而发声。目前已累计播出数千条次,均为早、中、晚主要时段。利用媒体优势,借力“日行一善•博爱公益行”,开展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助学、贫困家庭帮扶慰问、敬老助老、爱心书屋捐赠等公益活动,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宣传传播红十字精神,集聚正能量、唱响好声音。
        (二)改版升级市红十字会官网,新建微信公众号。不断优化充实市红十字会网站,新增捐赠款项查询和公示平台、最美好人榜、捐献者网上纪念堂等内容,构筑红十字会新型网上爱心家园。建立微信公众号,每月固定刊发信息,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不断提升红十字会网上关注度、吸引力、影响力。
       (三)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运用好各种宣传手段。在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及时报道红十字相关信息,传播红十字知识和技能;在绍兴生活周报每周刊登半版;在市区8个主要公共场所摆放多功能播放一体机;在市区公交候车亭、公共自行车站台、影院等设置公益广告牌;在社区设置大幅墙绘,宣传弘扬红十字,介绍红十字。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阵地+融入”的宣传传播策略,以阵地,让红十字人道传播真正可看、可听、可学;以融入,让虚化空洞的宣传说教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展示。我们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推党建,构筑了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人道传播格局,有效扩大了红十字文化传播覆盖面,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坚持以有效手段、集约利用资源、集聚开展宣传,提升了精准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利用“圈”“带”“点”“面”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了辐射面,形成了放大效应,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最佳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