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跨越千里的“生命种子” 嵊州第二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让6岁女童重获新生

       

       2018年2月5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过是一个普通日子,对于嵊州的一名医务工作者赵科和远方的一名6岁白血病孩童来说,则格外特殊与珍重。
       当天中午12点,经过近3个多小时的采集,当150多毫升的干细胞混悬液从赵科的血管中流出,赵科成为了嵊州市第2位、浙江省第391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等待在一旁的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立即将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千里之外的远方,一个6岁孩童正在等待这些让生命新生的种子。

       无心插柳,6年时间传来初配消息
       2月5日早上8点多,在浙江省中医院,当针头从赵科的两只手臂插入,引导血液慢慢流入一旁的血细胞分离机,这与他最初的那个无心之举,间隔了6年多时间。
       今年30岁的赵科是嵊州市一名医务工作者,2011年下半年,在一次献血中,赵科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就留了几毫升血样,根本没有多想,有一天会对上型。”赵科说。
       2017年11月,赵科接到了嵊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得知自己的血样和外地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在回答是否愿意进行接下来的进一步配型以及捐献问题上,赵科一口答应。
       赵科说,在非血缘关系的人群中,捐献骨髓相匹配的成功概率是几百分之一到几万分之一。这个概率落到自己身上,感觉就像幸运砸在了自己头上,因此能成为一名捐献者,他觉得是一件荣幸的事,感到激动。
       接下来的高配以及体检,进行得非常顺利,当然其间也有一些不支持的声音,但赵科觉得,自己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是职责,平时在医院工作,病患见得多,心里也多了一份悲悯,同时自己学有所长,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一定了解,最后也就成功说服了那些不支持的声音。

       医者仁心,1000公里外接力爱心

       2月1日,赵科来到浙江省中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准备造血干细胞的采集。
       造血干细胞采集,是用科学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整个采集过程在一个封闭和符合医疗安全要求的环境中进行,极为安全。
       打动员剂后身体会出现一定反应,比如腰酸、疲惫、没有力气、感冒等,不过等捐献结束后,这种症状会立马缓解。从2月1日到2月5日早上,赵科一共接受了9针动员剂的注射。
       月5日上午,受捐孩童的家长也托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捎来了一封信,信里这样写道:“感谢您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一种神奇的力量,把我们连到了一起。我们天各一方,却血脉相连。孩子查出疾病的那一刻,我们的人生也发生了改变,撕心裂肺地哭过,淡然面对过,我们是幸运的,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好心人,这十万分之一的缘分我们倍感珍惜……”
       嵊州市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杨小姝也特地赶到了省中医院,“我一定要赶过来,给赵科加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我和赵科’,能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杨小姝说。
中午12点40分,造血干细胞采集结束,志愿者火速带着这些生命的种子,赶往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