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点燃生命的希望——记越城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积极献出10毫升血样,为无数濒临绝望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他们就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6月14日第11个“世界献血日”到来的这一天,我们带着许多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梦想,走进献血屋,走近这些点亮生命之灯的奉献者。

  冯秀萍:愈献愈“勇”的红十字救护老师
  冯秀萍是越城区鉴湖镇卫生院的护士长,也是一名优秀的红十字救护培训师。在日常的红十字工作中,了解到很多捐献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事例,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献上自己的血样。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人员,很能体会患者求助无门的痛苦,除了用自己的医术,我希望有一天也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来进一步帮助他们!特别是现在只要在静脉中抽血,和献血小板一样,就更不用害怕了。” 冯秀萍笑着说。
  说起“害怕”,冯秀萍有着两段不好意思提起的经历:先是在念书时的一堂专业生理课上,竟然一见到血就晕倒了;工作后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又紧张到针管一扎下去就全身失去了知觉。“其实都是心理原因在作祟,迈出第一步,克服了心里的障碍,献血其实挺轻松的!”现在的她不仅能坦然地献血,而且还主动加入了“板友群”的队伍,累计献血量近4000毫升。
  陶浩添:送给自己成人礼的90后
  “我父母同意了!把我加入库吧!”献血的人群中,来了个年轻的高个小伙。原来,刚满18周岁的他前些日子来献过血,当听说这里就可以采集造血干细胞时,就非常渴望加入中华骨髓库。但是工作人员考虑到年轻的小陶可能是一时兴起,劝他回家慎重考虑后再做决定,并要得到父母的同意。今天,他特意过来告诉我们这个喜讯。
  “我姐姐是名妇产科医生,她帮我向家里人做了科普。现在爸妈都非常支持我,这真是送给自己最好的成人礼物!”拿着干细胞入库证书的小陶兴奋地说道,并表示要利用这个暑假,学习现场急救技能,为将来当好一个公益志愿者做准备。
  杨赟:信守“承诺”的金奖献血者
  杨赟是市人防办的一名工作人员,42岁的他已经坚持献血了近二十年,累计献血24次,献血量8700毫升,达到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标准。今年5月,他接到了造血干细胞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初步配型成功的电话,非常高兴,坚定地说:“当时入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有需要,随时捐献!这是对患者的承诺,必须兑现!”
  今天他是来做高分辨检测的,所谓高分辨检测是指HLA初配成功后,再采集一次8—10毫升血液样本,做深度的配型实验,从若干个初配样本中,选取最合适的一位确定为最终捐献者。不过他早早就到了献血屋,抽完干细胞高分辨血样,当场又献了400毫升血,令工作人员动容。
  叶长江:卧病在床仍不忘捐献的外来务工者
  “您好,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怎么说了?那个患者最近有消息吗?”今年以来,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已经第六次接到相同内容的电话了,来电的是一位叫叶长江的安徽打工者。他是绍兴嘉华装饰公司一名装修工,专做高层楼房外墙玻璃安装,是个名符其实的“蜘蛛人”。自去年年底得知自己和一个患者配型成功后,接受了移植前的体检。
  然而,与他配型上的患者病情极不稳定,经常复发,所以一时无法确定捐献日期。这让叶长江非常牵挂,隔几天就会来电询问,虽然每次工作人员都说一有消息就会通知他的,可他仍旧忍不住一次次打电话。
  前不久,他在一次回老家途中遭遇了车祸。但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他,心里还惦记着捐献的事情,打长途电话来向我们“请假”,并表示等身体一恢复,随时准备捐献干细胞。他笑着说:“知道世界上有个血脉相同的人需要我,虽然没见过面,但心里总会想着他。但愿自己早一天康复能帮助到他!”
  越城区70多名志愿者时刻准备着
  我国每年约有400多万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就白血病而言,全国每年新增4万余人,其中有50%以上是青少年和儿童。许多病人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而失去生命。虽然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经建立起一个拥有逾百万人的数据库。然而,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相合率是万分之一乃至百万分之一,与每年数以百万计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患者数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据悉,越城区自2013年启动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招募工作以来,目前已有70多份志愿者资料入库。虽然目前为止,因配型等原因尚未实现捐献,但他们都时刻准备着,在将来的某一天献上珍贵的生命之礼,让那些苦苦守候的人重燃新生的希望,让那些痴痴等待的人重获再生的力量!